青少年厌学,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 “不想上学”,而是成长路上一道暗藏症结的复杂谜题。每个拒绝踏入课堂、抵触翻开书本的孩子,内心都可能缠绕着难以言说的 “心结”—— 或许是压力的枷锁,或许是兴趣的匮乏,又或是挫折的阴影。唯有先拨开表象的迷雾,精准定位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帮他们重新点亮对学习的热情。
有些孩子的厌学,源于学习压力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堆积如山的作业、接踵而至的考试、父母殷切又沉重的期待,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将 “必须优秀” 的焦虑深深刻进他们的心里。在日复一日的紧绷中,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感知,最终用 “不想学” 的消极态度,作为逃避压力的唯一方式。还有些孩子,是因为学习内容如同枯燥的白纸,难以勾起丝毫探索欲 —— 课本里抽象的公式、晦涩的课文,与他们热衷的游戏、动漫、手工毫无交集,自然难以主动投入精力。更有一部分孩子,是在学习中遭遇了 “挫折的冷水”:一张满是红叉的试卷、老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同学间无形的成绩比较,都可能击碎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陷入 “我不是学习的料” 的自我否定,进而彻底放弃努力。

针对不同的根源,需要用 “差异化方法” 精准化解。若孩子因压力厌学,不妨帮他们把 “遥不可及的大目标” 拆解成 “触手可及的小台阶”:比如将 “期末考进前 10 名” 细化为 “这周熟练掌握 3 个数学公式”“每天扎实背诵 10 个英语单词”,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让孩子在 “跳一跳就能够到” 的成就感中,慢慢卸下心理包袱。同时,教给他们简单实用的放松技巧:学习累了就做几组深呼吸,睡前花 5 分钟进行冥想,让紧绷的身心得到舒缓,重新找回从容的学习节奏。
若孩子因兴趣缺失厌学,关键是搭建 “兴趣与学习的桥梁”。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从美术切入:讲解色彩搭配时融入物理光学原理,练习建筑素描时关联几何图形知识,让抽象的知识点变成 “看得见、摸得着的画面”;热爱运动的孩子,可从体育入手:分析篮球投篮的角度涉及数学计算,探讨跑步速度与物理学加速度的关联,让学习成为 “探索兴趣的延伸”,自然能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若孩子因挫折厌学,“温暖的心理支持” 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要先帮他们撕掉 “我不行” 的负面标签:“一次考不好不代表什么,我们一起分析问题所在”“妈妈看到了你这段时间的努力,这就已经非常棒了”。还可以给他们分享 “在挫折中成长” 的故事:科学家历经无数次失败才取得突破,运动员在伤病与低谷中坚持训练才站上领奖台,让孩子明白 “困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再和他们一起设定 “低起点的小目标”,比如 “下次考试比这次多对 2 道题”,达成后给予一个小小的奖励,让孩子在一次次微小的进步中,逐步重建学习的自信心。

良苗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基地秉持着这样的企业愿景致力于协助孩子重建亲子和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313”系统和“239系统”,为困境中的青少年提供全方位支持性的成长环境,激活学员的自驱型成长内核,实现学员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李老师:19059606679(同微信)
引领孩子走向光明未来